年多前,歌星彭家麗與某社會賢達在籌款節目上合唱《從不喜歡孤單一個》,筆者和不少朋友的面書馬上被影片洗版。大家都被社會賢達狀甚陶醉但音準欠佳的演出「吸引」,紛紛轉載和分享。
「點解有人唱歌走曬音自己都唔知?」簡單點說,就是歌者自己聽到的,與觀眾聽到的根本不一樣。
首先,我們要明白「奏樂」﹝包括唱歌﹞是相當複雜的事情。音樂心理學研究指出,奏樂時腦裡牽涉三項內在表徵﹝internal representation,簡單來說就是「想法」﹞:
1. 「目標表徵」:想像中的美好聲音。例如「我想做出怎樣的聲音?」;
2. 「當前演出」:當下聽到的聲音。例如「我現在的聲音是怎樣的?」;
3. 「運動表徵」:肢體動作。例如「要做出這種聲音,口腔聲帶 / 接觸樂器時會有甚麼感覺?」
﹝Lehmann & Ericsson 1997﹞
這三項表徵構成如下的「三角模型」﹝圖1﹞﹝Lehmann & Ericsson 1997. Adapted by the present author﹞。要留意的是,三角形中任何一角都可能疏忽,例如理想聲音沒有在腦裡響起、當前的聲音沒有留心聽、沒有預先想像肢體感覺。
疏忽任何一項,都會有不良後果。
理想聲音沒有在腦裡響起,等如沒有目標,那身體當然不懂反應。
當前的聲音沒有留心聽,就不能準確判斷聲音適當與否,好像閉上眼睛走直線,當然東歪西倒。
沒有預先想像肢體感覺,好像老闆﹝腦袋﹞指示不清,員工﹝身體﹞當然無所適從。
從這三項表徵入手,像「點解有人唱歌走曬音自己都唔知?」,或「為何老師老是說強弱不足夠」這類問題,也就不難理解,也不難解決了。
﹝待續﹞
Reference:
Lehmann, A. C. & Ericsson, K. A.
(1997). "Research on Expert Performance and Deliberate Practice:
Implic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of Amateur Musicians and Music Students".
Psychomusicology, 16, p. 51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