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

演歌劇竟然唱譯本?

圖片來源: 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NoStupidQuestions/comments/2zsm7h/do_audiences_at_the_opera_actually_understand/
今時今日,大家會覺得用原文演出歌劇是「天經地義」。一提起用其他語言演出,大家就馬上皺眉蹙眼,大呼「有冇搞錯」或「唔係呀嘛」。

但原來在1980年代以前,即使在歐洲,歌劇用譯本演出其實十分常見;除了會用演出地的本國語言譯本﹝例如意文歌劇,在英國就以英譯本演出﹞,更會按個別國家的文化習慣,採用第三種語言演出,例如華格納《漂泊的荷蘭人》("The Flying Dutchman")在倫敦首演時,就是以意文譯本演出,而不是原文﹝德文﹞或英國本土語言﹝英文﹞。

後來改成以原文演唱為主,主因是演員陣容變得越來越國際化,一次製作中的歌唱家可以來自五湖四海。要歌唱家特地為三數場演出,花功夫花時間花心機學一套全新的歌詞,也實在不切實際;加上這時劇院開始配備字幕幫助觀眾理解內容,風氣就漸漸改變。

不過,即使現在以原文演唱已成主流,部分歌劇團仍然堅持以譯本演出,英國國家歌劇團(English National Opera, ENO)就是其中之一。中國大陸曾經以普通話演出《卡門》、《浮士德》﹝選段﹞、《快樂寡婦》﹝香港譯名為《風流寡婦》﹞等。至於香港,資料所見,以粵語演出的完整歌劇似乎只有布列頓《碧廬冤孽》,而且是1980年代的事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