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前,一位經常周遊列國的英國鋼琴家跟筆者提起,說觀察到華裔鋼琴學生彈「斷奏」(staccato)
時,總是將手部連同前臂猛烈往上抽,於是聲音總是尖銳刺耳,毫無變化,難聽非常;而且他無論身處英美澳加,還是日韓星馬,也只有華裔學生會這樣做,在其他亞裔如日本、韓國學生身上幾乎不得見,因此他姑且稱之為「中式斷奏」。鋼琴家對這種毫無音樂感的「中式斷奏」百思不得其解,於是問筆者可有頭緒。筆者想了想,答道:「會不會是因為華裔師生普遍把staccato稱為『跳音』呢?」鋼琴家恍然大悟:「原來如此!怪不得他們總是猛烈的抽起前臂了─因為他們要手部『跳起』!但他們不知道『staccato』不是靠『跳起』來做的嗎?」
「Staccato」不是靠「跳起」來做?「Staccato」不就是「跳音」嗎?
的確不是。
「Staccato」的意思是「分離」(detached、separated)、「不連接」(disconnected),跟「跳」一點關係也沒有,正式名稱是「斷奏」。華人將「staccato」稱為「跳音」大概由來已久,至少三十多年前筆者小時候老師已經這樣教。
那稱為「跳音」有何不可?還不是一樣的嗎?
當然不一樣。
遣詞用字,除了字面意義,還要注意「言外之意」(connotation)。雖然表面上都是形容一種斷斷續續的彈奏法,但側重點完全不同,而且「言外之意」各異。「斷奏」中的「斷」形容的是聲音的特質,意謂「斷開的聲音」,「奏」是「令樂器發出聲音」的意思。「跳」描述的是動作,「把手跳起來」,「音」更是語焉不詳,不明所以:是音符?是聲音?是琴鍵?還是「上述各項」?「跳音」說的只是「動作」,沒有形容音響效果。此謂之「側重點完全不同」。
至於「言外之意」,分歧更大。「斷」就是「聲音中斷」,「聲音」之後有「寂靜」跟隨,但沒有限制用哪種方法做,也沒有限制「聲音/寂靜」的比例。
「跳」呢?「跳」這個詞令大家聯想到甚麼?許是「跳高」、「跳遠」、「跳起」、「跳繩」、「跳過去」一類需要雙腳離地的動作吧?「跳」可以「跳得近」、「跳得遠」、「跳得高」、「跳得低」。但「跳」這個動作可慢慢來嗎?大家可以試試看:將雙膝屈曲,然後慢慢伸直─雙腳能離地嗎?當然不能!要雙腳離地,必須迅速將雙膝伸直,雙腳前掌感受到強大壓力之後才能離開地面。那就是了:「跳」是一個不能慢慢做的動作。因此,「跳起手」的動作必然急速,手指頭﹝觸鍵位置﹞承受強大壓力才能離開鍵面,產生的聲音也必然尖銳刺耳,毫無變化。
正所謂「先入為主」,不剷除「跳音」觀念,想要彈出千變萬化的staccato 觸鍵,難矣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