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

德語音樂劇名作﹝二﹞: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﹝似是故人來(港) / 專誠拜訪 (港) / 貴婦怨 (台) /老婦還鄉 (陸)﹞下

上一篇德語音樂劇名作﹝一﹞介紹過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似是故人來》劇情,本文將介紹作品的特別之處以及觀劇重點。

題材方面,《似是故人來》原著為三幕悲喜劇﹝Tragikomödie / “Tragic comedy”,類似黑色喜劇﹞,屬德國現代文學名作,改編電影、電視電影、電視劇、音樂劇﹝除了Moritz Schneider這個版本外,還有Gottfried von Einem的輕歌劇版、John Kander的百老匯版 “The Visit”﹞不計其數。作品以「金錢使人墮落」為主軸,探討人性的黑暗,觸及諸如婦權、以金錢換取公道、賣淫、法治、復仇與公義、寬恕、冷靜的邏輯推理、非人化與人道主義、以及男女之愛等議題,更兼諷刺歐洲藝術與歷史、民主以及人體的物化。音樂劇由於篇幅和形式所限,未能觸及上述所有課題﹝例如,比起音樂劇版,原著中的Claire更冷酷、更無情 甚至 更變態 ﹞,但已比絕大多數音樂劇深刻得多。

而且《似是故人來》男女主角設定都是銀髮族﹝原著指
Alfred 65歲,Claire 62歲﹞,以音樂劇來說實在絕無僅有﹝像Les MiserablesElisabeth等劇情橫跨幾十年,角色由年輕演到老的不在此列﹞。通常音樂劇主角設定都以年輕人為主,尤其女主角﹝例如Phantom of the Opera裡的Christine 大約1620歲,視乎版本而定;Les MiserableCosette 1617歲﹞,像Sunset Boulevard那樣以稍上年紀的女主角﹝50歲的Norma Desmond。喂喂,故事發生在195060年代,不要拿現在的凍齡美魔女來比較好不好?﹞配年輕男主角﹝30出頭的Joe Gillis﹞已不多見,更遑論男女主角都是銀髮族?

似是故人來》上演初期,專業評論人幾乎一面倒認為音樂只屬不過不失,可是觀眾反應卻明顯有別。筆者認為除了常見的劇評/觀眾觀感差異之外﹝Wicked的情況也十分類似﹞,還有一個因素導致這種兩極化的觀感:《似是故人來》極少showstoppersShowstoppers就是一聽難忘的動聽歌曲,由於這類歌曲在劇中演唱完畢時,觀眾都會熱烈鼓掌喝采,劇情發展因而會稍作停頓,故此稱為showstoppers。這類歌曲多是獨唱或二重唱,而且與劇情關係不十分密切,即使自成一篇也無礙聽眾欣賞。一般來說,音樂劇要賣座、要口碑,通常都要多加showstoppers才好,一來討好演員﹝以及他們的「粉」﹞、討好觀眾,二來也方便宣傳。

可是《似是故人來》絕大部分歌曲都完全融入劇情,以musical scenes 為主。Musical scenes是負責交代並推進劇情的音樂場景,一般篇幅較長、段落較多,而且經常混合使用多種音樂風格,甚至中間加插伴音對白﹝spoken dialogue with underscoring﹞﹞。由於《似是故人來》多用musical scenes,因此戲劇結構遠比一般音樂劇緊湊順暢,一氣呵成─代價就是少了showstoppers,少了不斷在腦中迴響的旋律,也許評論人因此認為音樂只屬平平吧。筆者看來,在音樂劇用這種寫法是非常大膽﹝甚至冒險﹞的嘗試。雖然沒有一聽難忘的旋律,但戲劇本身卻很耐看。

而且,《似是故人來》不常用Reprise,只採用幾個旋律動機在不同個歌曲中穿插,不像Andrew Lloyd Webber那樣大段大段使用Reprise。大量使用Reprise的好處是整體旋律素材數量不多,出現次數頻繁,觀劇後旋律片段往往在腦裡縈繞不斷,但與劇情變化未必能緊密配合。《似是故人來》中,採用重複出現的旋律動機手法類似華格納的「主導動機」﹝leitmotif﹞,較容易配合戲劇效果,但一劇既終,觀眾記得的往往只有幾個短動機。

這種寫法,令筆者想起不久前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觀賞李察‧史特勞斯《莎樂美》的感覺。作品和演出都十分震撼,但作曲家以類似endless melody﹝又是華格納...﹞的手法寫作,說真的沒哪段旋律記得住;但經常在樂團聲部穿插的leitmotif卻印象深刻。

以下是現場演出影片﹝可惜官方影碟仍未見推出 ...
第一幕﹝英文字幕﹞


第二幕﹝英文字幕﹞



以下再為大家介紹幾個觀賞重點:

演員:無論2013年的瑞士製作,還是2014年的維也納製作,男女主角都是德語區兩位音樂劇大明星、有夢幻組合美譽的Uwe KrögerAlfred﹞和Pia DouwesClaire﹞。2014年時兩人剛好50歲,將兩個經歷迴異的六旬老人演得活靈活現,無論愛恨情仇、情感起伏、心理變化,無不演繹得絲絲入扣,互動時默契尤佳,演技無懈可擊。﹝順帶一提,大家可留意兩人身形。Pia Douwes 身形跟20年前分別不大,完全符合劇本描述。至於Uwe Kröger,真是一個窮苦小老頭的身形,很好奇那肚腩是真的假的 ... 事關這位大明星平常愛好健身,按道理肚腩不會這麼明顯吧 ...

震撼位:第一幕後半兩段musical scene Jagt ihn! 〈追殺牠/他〉至Ruhe in Frieden!〈安息吧!〉﹝Act 1 0:58:33-1:08:00﹞。劇中
Claire帶著寵物黑豹﹝大家沒看錯,是「黑豹」,不是「黑貓」﹞來到居倫鎮─「黑豹」,正是當年ClaireAlfred的暱稱﹝象徵意義呼之欲出了吧?﹞。第一幕後段,這頭黑豹逃脫了,居倫鎮上下發狂一樣要將黑豹置諸死地。對正面對死亡威脅的Alfred來說,「殺死黑豹」根本等於殺死他。而且德語裡,豹﹝“Panther”﹞是陽性詞,所以與「他」共用同一套代名詞:直接受詞﹝Akkusativ﹞牠/他,德語裡都是同一個字ihn,﹝不像英文以死物/動物it與人him區分﹞,一語雙關。聲聲「追殺他」自四面八方傳來,街上人人荷槍實彈,個個戴上防毒面具﹝這是常見的影像手法,遮去臉龐就不像人類,能營造強大的疏離感與不安感﹞,令Alfred陷入崩潰。黑豹被鎮
民開槍打死,令Claire很傷心,鎮民表示自己別無選擇,但一一致意哀悼,正預示了Alfred的下場。順帶一提,獵殺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,合唱團不但唱起Dies irae ﹝震怒之日﹞經文,還引用了素歌Dies irae旋律。這一段整體效果很接近電影配樂,在音樂劇中同樣不多見﹝作曲家Moritz Schneider本身也創作電影配樂﹞。


洋蔥位:全劇最重要的兩段情歌Im Sturm der Liebe〈愛情風暴〉﹝ClaireAlfred、年輕Claire、年輕Alfred四重唱,Act 1 1:08:17-1:15:02﹞和Liebe endet nie〈真愛不滅〉﹝ClaireAlfred二重唱,Act 2 00:49:17 – 00:54:00﹞。這兩段都是Alfred Claire的對手戲,兩人的青春回憶則由另外兩位年輕演員演繹。主人翁一切愛恨、遺憾、追悔、矛盾與無奈,盡在這兩首歌曲。眼淺者請備足夠紙巾

心寒位:Gute Reise, Alfred Ill 〈一路順風,Alfred Ill〉﹝Act 2 00:00:00-00:05:25﹞、Tempel der Moral 〈道德的聖殿〉﹝Act 2 00:24:38-00:38:00﹞、Im Namen der Gerechtigkeit〈以公義之名〉﹝Act 2 00:54:00-1:02:35﹞。鎮民良心泯滅、財迷心竅但仍滿口仁義道德,掛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醜陋面孔,令人不寒而慄。

搞笑位:音樂劇一般都會包括一兩首comedy
songs,形式上Tempel der Moral 〈道德的聖殿〉屬於這一類,音樂與歌詞本身都輕鬆愉快,不過一旦結合劇情語境,卻委實令人輕鬆不來,所以真正的輕鬆時刻就在Trio Infernal〈地獄三人組〉。說實話,除了舒緩氣氛之外,筆者真的看不出這首歌曲與劇情有甚麼大關係,不過歌曲本身確實生動有趣。


「駁火」位:Gerechtigkeit〈公道〉﹝Act 1 00:46:59 – 00: 51:56﹞。比起美式音樂劇,歐陸音樂劇較多出現主要演員針鋒相對的激烈場面,《似是故人來》也不例外,不過這一段針鋒相對主要靠對白,之後Claire再唱出自己的仇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